幽门螺杆菌感染怎么回事?

 技术支持     |      2012-12-28 13:51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并正式命名,是目前所怡然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近20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寄生在胃粘膜组织中,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约为40%,是比较常见的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其不良预后是胃癌。如果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患者通常会出现以下症状:

  ★ 泛酸——幽门螺杆菌会诱发胃泌素大量分泌,导致胃酸过多,表现为泛酸和烧心;

  ★ 腹痛——因胃和十二指肠粘膜损伤,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症状;

  ★ 口臭——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在口腔内发生感染,可能导致口气重,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腔异味的最直接病菌之一。

  ★ 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暖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

  幽门螺旋杆菌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人群中均有感染,可以说是成年人中最广泛的慢性细菌性感染。总的趋势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发展中国家约为80%,发达国家约为40%,男性略高于女性。我国的感染年龄早于发达国家20年左右,20岁-40岁感染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另外,我国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南方地区。

  传播途径: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后天传染的,这一点已是各国学者的共识。其传播方式还不十分明确,但最可能的途径是口—口、粪—口传播,已有以下实验可以证明:★ 利用PCR从病人唾液、牙斑和粪便中检出幽门螺旋杆菌的DNA;★ 从牙斑和粪便中分离出幽门螺旋杆菌;★ 从同一家族多名成员的排泄物中分离出相同的幽门螺旋杆菌菌株。

  在临床上,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家庭内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家里一人有胃病,其家属、孩子也可能将来得胃病,父母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其子女的感染机会比其它家庭高得多。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调查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庭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64%,同年龄组无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家庭的“健康人”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率为13%。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广泛存在于人的唾液和牙菌斑中,一般通过接触病人的唾液、亲吻以及食用不洁食物后经口传染。

  我国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因地区有所不同。有的地区为20%,有的地区高达90%,人群中总感染率高于发达国家。这些基本资料说明了如下几个问题:

  ★ 胃病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远高于人群中总的检出率,这说明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并不都得胃病。这可能还蕴藏着与致病有关的其他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宿主易感性和菌株型别差异等);

  ★ 人群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病的发生率,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有关。特别是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有关外,还与人群中幽门螺杆菌的早发感染有关;

  ★ 人类一旦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不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因此感染率总的讲来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长;

  ★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

  预防关键: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只有很少人患病。因此大家不必对其产生恐慌,对于带菌者也不需采取特殊的隔离措施。只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可以减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

  ★ 仔细刷牙——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和龋齿上生长繁殖,而认真、仔细地刷牙是消除牙菌斑、预防龋齿最有效的方法。最好能做到每餐后刷牙,至少要做到早晚一次刷牙,餐后漱口,以减少进餐时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可能。

  ★ 餐前洗手——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要做到餐前仔细洗手,生吃瓜果时洗净、去皮,是直接影响幽门螺杆菌能否被带入体内的关键环节。

  ★ 杜绝生肉——有不少人喜欢吃三成熟的牛排,或是吃火锅时肉还没有烫熟就吃,这种做法大大增加了接触幽门螺杆菌的机会。

  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大约80%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即使有一些症状也是些非特异性表现,比如: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极易被当作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肠道疾病而忽视。

  和其它消化道传染病一样,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预防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饮食尤其是进食生冷食品要讲究卫生,集体用餐时采取分餐制是明智的选择,家里有幽门螺旋杆菌病患者时应该暂时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建议公共用餐时要坚持使用公筷、公匙。对于有消化道症状的人群,比如经常感到胃痛、胃胀、胃部不舒服、经常发生打嗝的人群,还应尽早接受幽门螺旋杆菌检测。

  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在短期内还没有特异性的或针对性的手段如疫苗(科学家们正在研制)加以预防。将这些信息转达给大家,目的是给大家一个提醒,加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是有必要的,这种关注可以从把我们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实践做起,而且并不难,但是长期坚持并行成习惯就不那么简单了。希望借此引起大家的思考。

  延伸阅读:

  幽门螺旋杆菌是胃癌致病因子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 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胃癌在世界范围内仍为高发肿瘤,居各种恶性肿瘤死因的第二位。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 (WHO/IARC) 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研究证实,清除胃内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癌前病变及胃癌的发病风险降低40%。该研究结果为胃癌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并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杂志上发表,引起国际肿瘤界的高度关注。此项研究表明,清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重要手段。

  从近年来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大量研究中提出了许多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可能机制,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了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其发病率各个国家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各个地区也不相同。目前已知发病率的高低与社会经济水平,人口密集程度,公共卫生条件以及水源供应有较密切的关系。也有报道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7~8月份为高峰。在亚洲地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越南、印度等少年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分别60%、50%、40%、70%。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胃癌由于局部上皮细胞已发生异化,因此检出率高低报道不一。

怡然医学模型制造中心温馨提示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有侵权现象请联系管理员来删除。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