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一群医学院的学生正在玩“第二生命”游戏,这不是一款单纯的游戏,这游戏是专业为医学生设计的,医学生通过游戏来学医。在游戏中,他们是一群新兵蛋子,被投到岛上的军事基地,通过识别敌人的面部表情来做出反应。得州名灵顿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玛丽?E?曼西尼介绍:在所有的医疗事故中,有四分之三是因为医生患者没有正确沟通导致的,学校开发这款游戏就是训练学生脸部表情的识别能力,正符合了中医中的望闻听切,培养“望”的能力。
医疗环境的复杂,医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病人,模拟医学教育正是解决这种状况的对症方法。其实模拟培训也是刚出来的新事物,不是新事物,如航空航天业就应用的很普遍。在医学领域,也有很久远的历史,从1911年世界上出现第一个护理模拟人“查斯妇人”,到上世纪70年代医学生在橘子上做静脉穿刺到学生间互相打针,再到在模拟人身上体验突破感等逼真进针感觉,这些都是模拟培训。
在得州名灵顿大学,除了从婴儿到孕妇的各种橡皮模拟人,医学院还会出资聘请演员扮演“病人”,当然也有退休医生、护士自愿出演,创建逼真的门急诊场景。“医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要学习如何处理昏迷婴儿,在模拟婴儿上练习插管、心肺复苏等医疗技法,还要学会应对周遭的家属,例如如何沟通,如何发布坏消息。”在曼西尼教授看来,模拟医学教育是让医学院达到“更高效地教学”,而不再是过去那样老师“口述”医院里会发生的那些事。
“预演”保障病人安全
通过模拟医学教育培训,提高治疗效果的文献报道正在增加。
在美国的费城儿童医院,医学院模拟教学安排在门急诊每一轮医务人员换班前。老师召集下一轮要上岗的学生,讨论接下来几小时内病房里谁的病情最危险,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怎么办……模拟操作在一张担架上紧张地实施,这被称作“床边教学”,既身临其境,又不会触及真正的病人。
因为换班前的“床边教学”,费城儿童医院意外发现,整座医院住院危重病人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模拟培训的无数次预演与假设,让医院发现了原本不曾注意的问题,改善了治疗流程、病房管理制度等,又从另一方面提高了患者的安全。”
在医学教育界,模拟医学教育正从医学院延伸到医院。如今,一旦“新机器”进驻医院,美国的许多医院会采取模拟培训“预演”临床操作流程,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此外,这类教学形式还延伸到医院里的低年资医生培训。
近年来,国内的医学校也开展模拟教学方式。如上海交大医学院,多年前引进PBL教学,由医学院下属教学医院编写实际医学案例,让医学生通过案例系统学习。通过购置心肺复苏模拟人,医学生可以在模拟人身上做心肺复苏术操作。同在,学院又自行研发“虚拟实验室”平台,把一些基础医学操作搬到网上,学生可以登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