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正在酝酿的遏制药价暴利的新政又一次将其推至风口浪尖,这源于近期“暴利药”芦笋片和宁波“回扣清单”事件的曝光。 6月24日,本报记者获悉,药价的监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刚结束《药品价格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稿》)的意见征求,被问及出台时间时,发改委一句“将很快出台”以示回应。
沉默不是金,发改委终于向药价虚高的顽疾动真格了,但其效果却令人担忧。因为,上述《意见稿》对药价监管的规定尚存漏洞,这对彻底根除药价暴利有害无利。
反暴利新政
针对部分药品大幅涨价的问题,发改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6月17日作出回应称,目前发改委已启动对新进入2009版国家医保目录药品的价格核定工作,对部分企业自主定价的药品,正在研究“反暴利”的相关措施,也即上述《意见稿》。
上述政策何时出台,本报记者从发改委相关司处得到的答复并不清晰,不过发改委有关人士却表示:“《意见稿》中对流通差价率、单独定价以及首仿药定价均有详细规定,且含大量鼓励创新方案。 ”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稿》规定,出厂价在5元以下的药品,最高流通差价率将被限定在40%以下,药片价格越高,流通差价率越小。专家据此认为,制定详细的期间费用率、流通差价率、销售利润率非常必要,但如何进行调整目前尚有一定难度。
这起因于目前的药价管理实行三种(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定价机制,其中,列入国家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以及具有垄断性生产、经营特征的药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其他药品实行市场调节价。
暴利溯源医院潜规则
“药价暴利的矛头,直指公立医院体制和临床医生。 ”四川省医药协会秘书长余建军坦言,药品能进医院就是正常价格,反之则不正常。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大鹏对此持相同观点,他认为,药价虚高主要在流通环节和医院。
无可厚非的是,在医院用哪种药一般都是临床医生说了算。多位专家也向本报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时至今日,药品70%以上的利润被医院截取,对于动辄上千家的中小制药企业来说却因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其利润显得捉襟见肘。
基于此,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朱恒鹏认为,政府很难得到真实的出厂价和流通差价,药品、药厂、医院、流通企业数量庞大,监管难度更是难上加难。“医院的这种潜规则,显然是对医院的监管缺位所造成的。”余建军说,如果这种体制性的问题不解决,根除高药价的目标必将是一句空话。
监管存空白
本报记者采访发现,一时热议的“芦笋片”事件,将药价暴利的“监管盲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显然,对虚高药价的监管追问已超越了芦笋片本身。此前,即便历经26次药品大降价,但问题依旧没有解决,药价虚高的监管问题反而更为猖狂。
更何况,对用药环节如何监管,涉及的问题同样十分复杂,而且有关方面目前对药价的监管还停留在药价上,对临床医生和医院的监管更是一片空白。发改委对此不予回复。
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医改专家朱恒鹏曾直言:“事实上,现在医院的药品加价率并不是理论上所提的15%,而是普遍高达40%-45%。之前仅一个‘15%’的规定尚且没有监控好,而今《意见稿》又提出对高价和低价药品实行不同的差率控制,这样更难监控。 ”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王波曾说过:“如果医药产业不能够良性发展,国家药监局和国家的药品安全永无宁日。 ”王波认为,只要药品在流通,那么流通领域如何监管就应该提上议事日程,然而迄今为止国家尚未出台这方面的政策。“不论卫生体制如何改革,中国的药品不可能没有流通,有流通也就应有监管。 ”负有药价监管大任的发改委,至今还处于风口浪尖之上,期盼《意见稿》出台的声音至今尚未平息。
据《华夏时报》
(责任编辑:魏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