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普及心肺复苏术

 行业动态     |      2012-12-29 15:13

   现在,省里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数的11%,达到951万。老年人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脏骤停的几率大,这些需要通过心肺复苏术抢救。但是,心肺复苏术在民间运用极少,导致在院外心脏骤停病人的复苏率远远低于1%。

 
  在近日召开的第二届羊城复苏论坛上,国际急诊医学联合会理事、医科大学第一附院终身教授遗憾地说,现在,院前心博骤停、心肌梗死等每年发生100万例,都需要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可惜大众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远远低于10%,抢救胜利率更远远低于1%。
 
  王一镗解析,心脏、呼吸骤停是临床危重症,由于心脏骤停病人绝大部分(60%-70%)发生在院前,在发生心脏骤停后,需要在2-4分钟内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通过乳房外按压,直接挤压心脏产生血液活动,并辅以适当的人工呼吸,为脑和其它重要器官提供有氧血供。
 
  然而,这一要求仅靠医护职员是很难达到的。眼前,我国120急救职员到达现场至少需要5-10分钟,碰到塞车等交通问题,可能时间更长。由此可见,对于心脏骤停的病人,最好的处置不是“争分夺秒”地去医院,而是立刻就地抢救。很多濒临死亡的急危重病人是否得以生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场目击者卓有成效的及时救护。王一镗遗憾地说,现在大众心肺复苏技术普及率远远低于10%,抢救胜利率更远远低于1%。
 
  王一镗指出,心肺复苏术的普及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有一个心态问题。在发生心博骤停的病人身边是“施救”还是“旁观”就是一个心态问题。在救护现场,目击者也许不少,但旁观、不动手帮助的人居多,一方面是缺乏急救知识不知怎么样帮助,另一方面害怕“好心”帮助反而要“背黑锅”。
 
  在发达国家,现场急救的基本知识如心肺复苏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普及率高达10%,而我国这方面还相当欠缺。王一镗解析,大学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大学生急救协会,现有会员已超过139人,经过培训,大学生获患上基本的急救知识。“求救是每个人的权利,而施救亦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理解、信任、诚恳必须在急救现场得以体现。”王一镗说,“只有持这样的心态来看待现场救护,才干让更多人愿意成为‘好心人’”。
 
  大学心肺脑复苏研究所所长黄子通说,眼前在华林街道社正在尝试“完善远程生命链”,让高危病人佩戴心电呼吸监护仪,随时通过电话通讯网络等将心电、血压等传送到监测中心,医生根据监测结果即时电话指导病人的治疗。这样一来,高危人群能够实时监测心电不正常,及早发现问题,实现“自救”。